陈世美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,铡美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,这都是另外一个话题,这里想说的是,一提到陈世美忘恩负义、抛妻弃子的负心人形象,立刻就会占据许多人的脑海。每每影视剧中出现这样的情节,也总能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与愤慨。
在《太极张三丰》中,女主角秋雪的人生就面临着这样的悲剧:丈夫慕容白进京赶考,几年杳无音讯。女主角秋雪靠一把弦子过活,千里寻夫。
不想,慕容白贪慕权势荣华,早已入赘大太监刘瑾家,娶了刘公公的妹妹。三人在佛笑楼不期而遇,秋雪目睹丈夫的背信弃义,伤心欲绝,就将代表二人情谊的信物还给慕容白。刘氏女只觉此举羞辱了自己,遂与秋雪大打出手。
正厮打得不可开交处,慕容白被迫出面阻止秋雪,并用方凳砸了她的头。秋雪彻底绝望,呆如木鸡……按照电影人物设定,秋雪是个外表柔弱痴情,内心十分坚强的女人,乍逢这种情感大悲剧,她并未像一般女人那样大哭大闹,寻死上吊,而是一种隐忍内敛的痛彻心扉。
二胡的忧伤演绎中,
隐隐一段柔韧坚强的气韵绵绵不断,
十分符合人物性格。
另外啊,抛开对陈世美式的人物的批判,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奇特的怪圈,那就是:
作为旁观者,我们会唾弃这类人物,
唾弃他忘恩负义,唾弃他没有良心。
然而,情与利的取舍
真正轮到我们自己头上了,
我们同样开始选择了沉思,选择了犹豫。
甚至会做成与陈世美慕容白一样的选择。
这种转变有点类似从儿时到长大的我们,儿时的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基本都是向善的。于是,太多的负面形象为儿时的我们所鄙视,比如:流氓,贪官,无耻小人……于是,太多的恶习为儿时的我们所不齿,比如:虚伪,势利,仗势欺人......
然而,在岁月的打磨和现实的扭曲中,我们渐渐变了,或多或少地都变了,甚至变成了当年我们唾弃的模样,终于不见了当年那个青涩真诚的少年。我觉得这种转变无关本性善恶,而更多在于成长中目睹或亲历了什么。就像影片中慕容白孑然一身,赴京赶考,穷困潦倒,几乎要饿死在大街上,名落孙山,或许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。
或许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他背叛情谊的理由,然而却让彼时的他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。抛弃原配秋雪,固然可耻,爱慕荣华富贵,固然下贱,但他接下弦子、喝止秋雪,也意味着他将直面并背负这份骂名。
道德正确,一如政治正确,都是一条不能轻易触碰的红线,只是相对马蓉当婊子立牌坊之流,我倒是觉得慕容白是个真小人。从古至今流传着不少美丽的爱情故事,董永与七仙女,许仙与白素贞,牛郎与织女,焦仲卿与刘兰芝......
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:这个时代提倡什么,意味着这个时代缺少什么。假如这个逻辑是合理的,按照这个逻辑来以小人之心揣度,那么,是不是意味着类似上面这些坚贞不渝的爱情从来都是稀少的?其实有关义与利的取舍,在两千年前就开始困扰着古人,亚圣孟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
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然而,这个答案同样困扰着后来人,其中就包括我自己。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啊,如果富贵与真情放在我面前,让五年前的我回答,想都不用想,必须是后者。就像小冬瓜目睹慕容白背信弃义时的反应:
然而,让如今的我回答,我会为之语塞和犹豫。难道真的像刘氏女所说的那样?谁知道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