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星电视发明后,不用出门,看遍世界杯。而微信微博发明后的结果是,不用出门,看遍世界。
放暑假以来,每天都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得各路朋友由祖国大江南北、世界旅游胜地发来的第一手报道,青海湖的碧海蓝天,西藏的异域风情,江南雨巷里的小桥流水,丽江酒馆里的喵星人,还有国门外的泰国、日本、巴厘岛、米国等等,各地美景、美食、美女尽收眼底。我不得不感叹,一圈在手,看遍世界。爽歪歪!
对于旅游,过敏体质外加纤弱体型的我向来只推崇一种旅行方式,就是无负担无积劳无风餐露宿的享受型长者拖延团,当然,无拘无束的自由行是前提。基于这样贪图安逸又渴望自由冒险的矛盾要求,我很少完成对我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旅游。因此我也更加由衷感谢朋友圈里的小伙伴,他们用脚丈量了远方的土地,他们用身体力行围观了纷扰的世界,进而形塑了我的“世界观”,因为我自己确实“连世界都没有观过”。
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,我经常先美美地睡上一个饱觉,如果幸运地话还可以做个邂逅长腿欧巴的美梦。睡醒之后,慢慢地生个懒腰,打开落地窗帘,望着还在半山腰上踌躇徘徊的夕阳,热(jiao)切(qing)地说一声:“xx,我来了。”当然不是《高老头》里的拉斯蒂涅站在公墓内高处远眺巴黎时的道出的“巴黎,我来了!”那般气概非凡和踌躇满志。现代人对一座城市的野心,不过是舌尖上那一道道“峰味”,食色合一。不是说好了“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”吗?于是,旅游的代名词便成了武汉热干面、陕西肉夹馍、潮汕牛肉丸、云南过桥米线、德国香肠、泰国烤鸡肠……因为旅游攻略或是游记上出现得最多的也还是武汉热干面、陕西肉夹馍、潮汕牛肉丸、云南过桥米线、德国香肠、泰国烤鸡肠……
那么,我们为什么还要旅游呢?旅行的意义是什么?在这个物流如此便捷,连锁店遍布世界的时代,何苦还要爬山涉水地跑到大明湖畔边寻找那一块内软外酥的油旋,夏雨荷已经不在了好吗?何况你也不是皇阿玛啊!
是因为哪个文艺青年说了“要么读书,要么旅行,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”,于是学霸大业尚未成功,只好投奔远方的橄榄树?
还是安迪•安德鲁斯的“一个人的一辈子,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”以及网友升级版“说瘦就瘦的体型和说走就走的旅行”点燃了你的小宇宙?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情的你,出走;没有瘦成一道闪电的你,再次出走。
在这样一个奢谈理想的时代,我们还需要奢谈旅行的意义吗?朋友圈里有小伙伴人评论“旅游就是由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别人活腻了的地方。”这句话看似吐槽,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旅游的动机和意义,就是因为活腻了,无聊了,乏味了,于是想要“生活在别处”。你自己活腻了的地方是你的家乡,别人活腻了的地方是对你来说是远方,充满未知的诱惑,尽管在本质上他们都是让人活腻了的地方,但是于个体而言,经验感受是不一样的。而行走他方就是传递这种经验感受最直接的方式。路途中你所追求的新鲜感、陌生化,其实是寻找与自己地域文化相差异的东西,当你在表达惊讶、思考差异的时候,正是你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地域文化、重新认识你自己的时候,而这就是旅行的意义。
“乡情是一部荷马史诗。”忘了在哪里看到这句话,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隐喻,乡情必须穿越遥远的记忆直到完全被唤起。而这样遥远的记忆需要时间的沉淀,更需要距离的间隔。